最近,圍繞著通用貨幣的論證在各國學術界展開,歐元在歐盟成功運營了近20年時間,為地區性通用貨幣的發行和流通做出了成功的范例。其中,有關亞洲地區的通用貨幣——亞元的發展前景再次被提了出來,據悉,亞元ACU已經在多個亞洲國家展開布局,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地區性通用貨幣將會再添一員。那么,什么是通用貨幣,通用貨幣與各國目前持有的外匯儲備又有什么關系呢?
我們知道,在國際貿易中,外匯是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的貿易本金,外匯儲備的多少決定了這個國家的財力和與外界的貿易體量。一般來講,外匯儲備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法定貨幣,所以,本國的錢無法直接拿到外國去消費。例如,在中國與外國貿易的過程中,中國商人把手里的商品賣到外國賺到外國貨幣。然后把外國貨幣拿到央行去兌換成人民幣。而央行在付出人民幣之后就得到了商人賺來的這筆外幣,這筆外幣,就是外匯;
第二種方式,外匯儲備的第二種方式是跨國企業對本國的投資,比如,一家美國公司要在中國開設一家工廠,但他攜帶的美元無法在中國流通,同樣需要在央行兌換成人民幣再進入中國市場。而央行付出人民幣后留在手里的美元,就是外匯儲備。
自20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全球進入電氣化時代,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關系日益緊密,全球貿易的主要參與方的外匯儲備量也與日俱增,到20世紀末,全球外匯儲備超過1萬億美元。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后,跨國貿易的愈加頻繁,截至2019年上半年,20年時間里全球外匯儲備總額已經暴漲至11.48萬億美元。這其中,68%的儲備是美元,20%的外匯儲備是歐元,10%的份額是由日元、韓元、盧布等其他經濟體的法定貨幣構成,人民幣占全球外匯儲備不到2%的份額。
外匯儲備制度在國際貿易中造成諸多不便,例如價值波動較大、兌換成本等問題,但各國為了保護自身經濟不受外部經濟的沖擊,也只得把外匯儲備制度慢慢變成慣例。然而,21世紀初,歐元的橫空出世讓世界看到了全球化通用貨幣和各國唯一法定貨幣之間的平衡,那就是區域性通用貨幣。
以目前歐元長達20年的流通之路來看,區域性通用貨幣整合了部分具有相同經濟特質的經濟體,采用在多個國家內發行同一種法定貨幣的形式流通,成員國之間無需再互相持有對方的外匯,各個成員國之間的旅游、貿易、金融、價值流通等也無需再通過央行進行兌換。正是歐元在歐元區的特質,使得歐元在2008年期間被美元各種“打劫”之后,依舊能夠憑借低流通成本和高流通效率成為世界第二大外匯儲備貨幣。
歐元的成功讓全球的經濟學家看到了區域性通用貨幣的威力,他們認為作為全球歷史最為悠久的“大中華文化圈”,以中國為中心、柬埔寨、緬甸、越南、日本、韓國等圍繞著中國形成的漢字體系國家似乎也具有區域性通用貨幣的實行基礎。為此,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在2001年提出亞元概念。然而亞洲各國“各懷心思”,讓亞元遠遠落在了歐元身后,亞洲各國的經濟交互和經濟流通效率也無法與歐盟想比。
2010年之后,數字貨幣的概念開始普及,2015年左右,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門技術。分布式賬本構架成功解決了在所有人都互相不信任的基礎上,如何能夠準確而公正的記賬的問題。也正是此問題的解決,讓亞元的實現成為了可能。
如今的亞元ACU已經獲得了歐盟27國的商標,并在亞洲近16個國家和地區做好了部署,依托區塊鏈技術,以數字貨幣的形式促進亞洲區域性通用貨幣實現,相信真正屬于亞洲的區域性通用貨幣落地已經不遠了,如果再以亞元ACU的區塊鏈架構來看,極有可能因分布式賬本的包容性使其走向世界。